貧血是兒童常見病,有地中海貧血、缺鐵性貧血等多個類型。其中,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我國兒童四大疾病之首,另外三種是肺炎、腹瀉、佝僂病,今天就講講孩子缺鐵性貧血。
孩子貧血,有什么癥狀?
《中國0~6歲兒童營養發展報告(2012)》顯示,我國6~24月齡兒童貧血患病率最高,2歲以內嬰幼兒貧血率達到31.1%。也就是說,6~24月齡的孩子,每3個就有1個貧血。
現在的孩子缺鐵性貧血很常見,往往家長認識不夠,忽略了早期癥狀表現,沒有及時調理。
缺鐵性貧血的早期,孩子可能出現疲倦乏力、食欲減退、嗜睡、煩躁不安、注意力不集中、面色或皮膚蒼白等表現。所以家長發現孩子脾氣、性格上有問題,除了教育引導,還要考慮是否是健康發出的預警。
及時檢查治療,孩子貧血一般都可以痊愈。假如治療較晚,即便孩子貧血能夠完全恢復,形體發育、智力發育都會受到影響,還可能導致其它疾病。所以,孩子貧血,家長一定不能掉以輕心。
為什么孩子容易貧血?
孩子缺鐵性貧血,也就是攝取鐵物質不足,有先天儲備不足和后天攝入不足兩個主要原因。
先天體內鐵的儲備不夠
孩子剛出生時,體內鐵的儲備取決于胎兒期。如果媽媽孕期鐵攝入量不夠,會導致胎兒期體內鐵的儲備不夠,出生后孩子體內鐵的儲備也就不足,很快耗空,容易出現貧血。
后天體內鐵的攝入不足
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生長發育迅速,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很大,如果輔食添加不對,食物中含鐵量不足,孩子無法吸收足夠營養,或是喂養不當,脾胃消化吸收營養的能力不足,都可能造成孩子鐵攝入不足。
貧血,屬于中醫“血虛”等范疇。氣血的生成,是營養物質的攝入身體后,經過脾胃運化而成。所以說,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好則氣血化源充足,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乏源,導致孩子貧血。
臨床上,我發現孩子缺鐵的主要原因是營養吸收不好?,F在生活條件好了,很少說孩子營養不夠,更多是脾胃吸收不好,看似吃了很多營養補品,無法吸收也成了身體的垃圾,反而損傷脾胃,成了越補越缺鐵,加重貧血。
孩子貧血了,應該怎么辦?
人體自身是不能產生鐵的,只能靠外界的補充。孩子貧血多以脾虛為主,兼以氣血虛弱,虛則補之,治療貧血以健脾補氣、補虛生血為主。
1、貧血的孩子不能光補血,首先要注意顧護脾胃。
過度喂養和輔食添加不當最容易損傷孩子脾胃,影響后天營養的攝入。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缺鐵,就想自己給孩子用補充鐵劑,但是如果脾胃無法完全吸收,作用不大。應該每天觀察孩子的消化情況,避免長期積食而造成脾虛。
2、健脾益氣和補虛生血,是治療孩子貧血的根本辦法。
食物是給孩子補鐵、補血的最好方式,當孩子脾胃功能好,消化沒問題時,要抓住時機給孩子健脾,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鐵。在貧血的不同階段,可以遵循下面的食療原則:
輕度貧血:由于尚無明顯癥狀,因此合理喂養,飲食調理即可。除了注意飲食均衡,還要避免過量攝入寒冷、高熱量的食物,進一步傷害脾胃。
中度貧血:孩子往往會有氣虛的癥狀,如疲倦乏力、食欲減退。食療原則為氣血雙補,可以在湯水中加入補氣的中藥,如太子參、五指毛桃等。
重度貧血:這時往往兼有消化失常、消瘦、浮腫等表現。食療原則為滋補肝腎,健運脾胃。但光靠飲食是不行的,還要及時就醫。
孩子脾胃健運,能夠吸收食物中的鐵物質,治療貧血也就事半功倍!日常富含鐵的食物:豬肝、蛋黃、海帶、黑木耳、魚、雞、牛肉、紫菜、菠菜、芝麻、豆類等。
日常生活,如何預防孩子貧血?
1、做好嬰幼兒時期的喂養
一般來說,足月兒且母乳喂養的孩子,體內儲存的鐵能夠滿足半年的生長發育,半歲之后就需通過輔食添加來攝取。1歲左右的孩子,可逐漸在輔食中添加蛋類、肝、肉末等富含鐵質的食物。
2、糾正孩子挑食、偏食的飲食習慣
較大的孩子,家長應糾正孩子飲食習慣,不可偏食、挑食,注意營養均衡,日常飲食中攝入足量含鐵的蔬菜、肉類、豬肝等食物,能夠預防貧血。
3、強健脾胃,發現癥狀及時治療
日常生活中,養護好孩子的脾胃,才能為氣血生化提供條件。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容易哭鬧、注意力不集中、食欲下降、煩躁不安等癥狀時,應及時做好貧血篩查,早期發現,及時治療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