傷寒癥是由傷寒桿菌感柒導致的急性全身性的傳染病,臨床表現是持續發高燒、玫瑰疹、肝臟及脾臟腫大,血液中白細胞偏低。由于小兒傷寒論的病理性改變一般比成人要輕,年齡越小,這類變更越不顯著典型,因而小兒的癥狀也與成人不一樣,其特點是病程比成人更短,癥狀比成人更輕。
傷寒的病理變更主要體現在乙狀結腸的回腸腔,一開始是腸管上融合淋巴結節及單獨淋巴結節腫脹,從而腫脹部由于甲狀腺機能亢奮而萎縮,隨后造成破潰并可出血或破孔,最后破潰治愈,不留傷疤而治愈,這類變更在寶寶環節可輕微,僅發脹而無破潰造成,而且肝、腎、心腦血管病的變更也遠比成人輕。
繼于上述病理生理學變更與成人有所相同,小兒傷寒不具有典型性的較多,特別是在寶寶更為明顯。小兒傷寒論替伏期7-14日,病程大約4周左右,大部分病發較急、發高燒、惡心想吐、抽風等具體表現約占1/3,在這其中寶寶抽瘋為較廣泛,初次診療時經常錯診為上感、肺炎前期或心臟病等。發高燒可持續5-6天,常隨著頭痛、乏力、食欲減退、干咳嗽、咽喉腫痛、腹痛及鼻子流鼻血。幼兒時期常很容易造成腹瀉,次數多的小兒可造成脫干及呼酸代謝性酸中毒癥狀。一般發高燒時脈博也加快,但傷寒反出現緩脈,與發高燒不一致,這類緩脈變更僅多見于年長兒。一樣,傷寒論常隨著精神病癥狀,亂說亂動,也僅多見于年長兒。小兒環節的玫瑰疹出現較少,僅占全病歷6-15%,紅疹子多見于腹部,好幾個或很多,呈玫瑰紅色,高過皮膚,絕大多數在發病后4-十五日出現。半數以上病人有肝臟、脾臟腫大,常見肝臟腫大。絕大多數患者有輕度貧血及白細胞偏低,幼兒時期白細胞的是否減少對診斷幫助并不算太大。
為確診傷寒,應在病發前期(一周以內)作血培養,可培養出傷寒桿菌,陽性率達85%,病發2-3周,可從糞便中培養出傷寒桿菌,陽性率也達百分之80。而3~4周從尿中營造時陽性率僅20%。脊髓液培養陽性率較大 ,但只在診斷困難時才可應用。此外,檢測病人血中肥達氏反應,隨發病時間的提升,陽性率漸漸地提高,至第四周時做到90%,肥達氏反應有二種,一種為“O”凝集反應,另一種為“H”凝集反應,其效價均應在1:160以上才更加有意義。一般說“O”凝集反應出現早,時間延遲短,而“H”凝集反應出現晚,時間延遲長,但寶寶“H凝集反應可早出現。最近發現一些病歷,肥達反應可持續呈陰性,但血培養前期出現呈陽性,診斷傷寒是不容置疑的。為什么病程中肥達氏反應呈陰性,經分析和檢查,發現有二種情況:一種是病人先天免疫功效缺陷或不高,身體無免疫反應,因而呈現陰性,另一種是前期應用抑菌藥物,傷寒桿菌已消散但未造成人體的免疫反應,故也為陰性。但這種病歷均屬少見。因此,診斷小兒傷寒論時除注意臨床癥狀外,還應檢測血培養及肥達氏反應。
評論